红惠人的企业文化
现代社会中,人们把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称为“硬管理”,而将企业文化称为“软管理”。从以“硬管理”为主到更加注重“软管理”,标志着人类文明素质的提高和世界企业管理水平的飞跃。红惠公司经过短短6年的时间,从单纯的药品经营企业发展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高科技综合性医药企业,靠的正是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红惠人将其概括为:大事业的追求、大舞台的胸怀、大家庭的感受。 医药行业是个高科技行业,医药企业间的竞争说到底是高科技人才间的竞争。无论是在红惠药研所、红惠制药有限公司,还是在红惠医药有限公司,都聚集了一大批本行业的高层次人才。与这些人交谈,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汇聚于红惠,是红惠药业“为公众服务,为生命负责”的宗旨和“发展民族医药工业”的最终目标吸引了他们。红惠药研所副所长、合成研究室主任颜文革,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药物化学专业的博士后研究生。他曾在医学院校和国家药研所从事过药研工作。谈起来红惠的缘由,他说:“如果为了钱,像我这样的人在大学里也可以发财当小老板。但从发展我国医药事业的角度考虑,来红惠就更能发挥自己的专长。院校中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毕竟不如在好的企业快。”医药营销行业中人员流动是比较大的,可在红惠医药营销的骨干却很稳定。红惠医药有限公司药品经营部副经理何燕玲说:“以北京药品经营部为例,这里有4位销售代表在公司干了6年以上,有两位代表干了5年以上,还有两位代表干了4年以上。这在其他公司是不可想象的。大家都说,要干事业还是在红惠好。” 对于想干大事业的人,最有吸引力的是能尽快发挥自己的特长,从事富有挑战性、市场前景好、能跻身于世界科技产品前列的项目。红惠用自己的努力,为能者提供了这一舞台。27岁的李志勇,去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来红惠后就担当起了当时正在研制咪唑拉斯叮国家级二类新药的项目带头人。在与其他同志的配合下,他出色地完成了科研任务,并于去年被朝阳区评为全区应届大学毕业生的优秀代表。也正是因为红惠为能者搭好了施展才能的舞台,又勇于委以重任,使一大批医药人才聚集它的周围。1999年,红惠一年就招进了一个博士、16个硕士、23个大中专毕业生。 “市场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但人才的真正作用是使企业产生综合能力,即占领市场的能力。这也是大舞台胸怀的一个方面。”红惠药业总经理助理、人力资源部经理李强特别强调这一点。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人人“宁当鸡头不当凤尾”,企业的整体能力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干大事业的人必须有“大舞台胸怀”,即在这个舞台上无论扮演什么角色,都是为了把整出戏演好。今年6月,红惠药研所制剂室遇到一个紧急的科研任务,急需5副压片用的冲模具。由于这是一种不常用的模具,制剂室没有。这时,制剂室高级工程师朱祖新自告奋勇去自己关系户那里借来,使任务顺利完成。一个高级工程师去借模具,在一些企业不可想象,可朱祖新却说:“相互的配合,是任何一件事情成功的基础。”红惠北京药品经营部也正是靠着这种配合精神,老同志带新同志,有困难大家一齐上,才使得本地区销售额年年大幅度上升。 红惠是个民营企业,可员工在这里却感到了强烈的“大家庭的感受”。一次,北京药品经营部的同志开会。会议结束,发给每人一份的材料还没有复印完。经理边复印边说,拿了材料的同志可以走了。可十几个人都没走,都上手帮助复印整理,等到大家都拿到材料后才一起离开。今年8月的一天,红惠许多员工正在科伦大厦餐厅就餐,天空突然下起了雨。正当大家为如何回办公楼而犯愁时,在家的同志主动开来了车,将红惠的员工接回了办公楼。每一个员工,哪怕是外地办事处员工过生日,总经理傅友红都会将认真写好的生日卡送上。红惠公司每年投入十几万元,创办了印刷精美的《红惠药业》杂志,为的就是通过企业文化,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近年来,无论是南方洪灾、边域雪灾,还是张家口地震,红惠都积极捐款捐物。今年3月,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苏菊香专门为此向红惠发来感谢信,感谢红惠医药公司“热心红十字事业,无私资助国家救灾工作的人道、博爱、奉献精神。”
(编辑:a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