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守春:耕耘自由空间
张守春,清华大学机电系及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硕士毕业,曾任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朗讯集团人力资源总部(位于美国新泽西州)薪资管理经理,联合利华、通用等国际知名企业以及知名IT企业(ChinaRen、Sohu)人力资源经理,华泰保险人力资源总监。“美国薪资协会”会员,并连续两年获得“中国十大培训讲师”荣誉。 在国内职业培训师的行列中,张守春是一个典型的“异数”。一是他“年轻”——1972年出生的他刚刚30出头,但他却能压得住台,服得了众,出得了名;二是他“牛”——清华大学毕业、留学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取得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的教育背景,再加上朗讯、联合利华等著名跨国公司的工作经历,都让这个身形单薄的年青人显得异常厚实而又不同寻常;三是他“怪”——他除了研究薪酬及其它人力资源管理课题外,还酷爱研读历史,居然利用业余时间写出了《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等5本演绎春秋战国历史的小说,在文化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在人力资源界,张守春的名字被人所知是因为“3E薪资设计”这门培训课。他是国内将这一薪资理论开发成应用软件的“第一人”,首次实现了复杂薪资体系设计的“傻瓜化”——企业可以以这套薪资设计软件为基础,通过输入企业及市场的相关数据,并调整相关参数,就可以自动生成一套具有良好均衡性的薪资设计体系,有效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的薪资外部均衡、内部均衡及个体均衡的难题。张的“3E薪资设计”携着全新的理念和独特的操作模式,如一股强劲的旋风,席卷着传统的薪资管理领域,甚至引发了一场薪资管理革命。 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理想中的概念转化成可实际操作的步骤和流程,这是“3E薪资设计”的显著特点,也是它在培训市场中的卖点。因此,张的“3E薪资设计”培训也很特别,一般每一班只安排二十几个学员上课,每个人都自备一台笔记本电脑,在张的引导下,亲手演练这一薪资设计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和步骤,让学员充分掌握“3E薪资设计”的使用方法,保证他们回去后在工作中熟练运用。 张是一个崇尚自由的人,他也是为了能拥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才放弃了在企业里的高薪职位,干起了职业培训师的行当。张在讲坛上展现给学员的是生动幽默、谈笑风生的一面,但一回到自己的空间里,他又恢复了内向、拘谨的本性。在属于自己的时空里,他喜欢去认真地琢磨一些东西,比如管理、历史,甚至是小说。因此,他才能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培训课程,还能出版历史小说。他以出众的才华和独特的人生理念在自由空间里辛勤耕耘,划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轨迹。 【薪资管理篇】 民企薪资管理的误区 薪资管理一直是HR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企业出现的很多管理困惑都与此有关,比如招聘难、留人难、考评难、分配不公等,都可以从薪资方面找到原因。张守春在美国攻读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的时候,在朗讯总部工作过一段时间,负责过薪酬管理的项目,有幸接触到跨国公司先进的薪资管理理念和操作流程。他发现,薪资管理的核心不在于多与寡,而在于公平与否,即是否具备良好的均衡性。他认为,薪资设计不应把激励放在第一位,而应把“公平”放在第一位。如果雇员认为报酬的分配程序是公平的,他们往往会认为实际回报也是公平的。也就是说,薪资设计的程序公平性非常重要。一定的发言权和参与性会让人们觉得自己对分配过程拥有控制权,这种感觉会影响他们的报酬公平感。 民营企业在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会养成很多习惯,薪资管理同样如此。“比如企业都会习惯于给某一个岗位进行所谓的‘定级’,刚来的拿多少工资,然后往上升一级加多少钱,不同的岗位都有不同的分级,比如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有着截然不同的级别体系。这样一来,就缺乏不同类别岗位之间的横向平衡,人为地把岗位与岗位给割裂开了,没有把不同的岗位放到同一个价值体系中去考量和评估,没有横向比较,这就变成不是为公司定工资,而是在为一小撮人定工资。”张很通俗地描述出国内企业薪资管理中存在的通病。 除此而外,张认为缺乏战略导向和市场导向,也是民企薪管理存在的另一个问题。“薪资管理缺乏战略导向往往表现为:企业在工资定位、固定工资与浮动工资的比例、级别设置等决策方面,没有太多地考虑企业的战略特点,没有与企业的经营思路相结合。企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如初创期、发展期和成熟期),都有不同的薪资设计思想。市场导向的偏差表现在:企业的固定工资比重明显偏低,使得固定工资的额度达不到市场水平,实现不了外部定位,而是一厢情愿地在内部定位。”张认为,薪资缺乏市场导向性与国内企业对市场薪资调查普遍淡漠有关,大家都不愿意也不敢于把薪资数据拿出去,结果都得不到有参考价值的信息。他打算今后多在薪资调查方面加以推动,“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理念:要解决民企薪酬管理的瓶颈,一需要技术,这个我们已经具备;另外就是市场数据,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企业的共同参与。” 薪资设计“傻瓜化” 缘于对薪资管理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张守春借鉴跨国公司的先进理念和做法,并结合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提出“3E薪资设计”的理念,“3E”的含义即是外部均衡性(External Equity)、内部均衡性(Internal Equity)、个体均衡性(Indivadual Equity)这三个词。因为这三个均衡性是薪酬设计的根本原则,是薪酬经理所致力于追求但很难全面实现(因为它们三者之间会互有矛盾)的最高薪资设计境界,而且这三个词组都有一个“Equity”,为了简化记忆,张就把这三种均衡性合称为“3E”。“3E”这个字眼是张守春首创提出的,不过,他说,字眼没有多大价值,关键是如何在薪资设计中充分实现这三种均衡性。 三种均衡性的薪资管理理念在国外存在已久,这并非张的发明。但是将这种薪资设计思想转化为简明的操作步骤,并用数量化来实现,张在国内堪称是“第一人”。他将3E薪资设计整个过程共分两大部分15步,其中前6步是岗位测评部分,从第7步往后是薪资结构设计部分。15个环节完成后,就会得出固定工资、变动工资及月总收入的三条曲线,这是企业薪酬各部分发放的重要依据。 3E薪资可以让学员根据本企业的战略,先决定本企业的薪酬定位,然后用这15步来达到这一定位的薪资标准。3E薪资设计是结构化和模板化的,既有针对性,又有很强的操作性。它相当于给企业做了一个薪资管理的快速咨询。张说,任何企业,任何学员,只要按这15个步骤去做,就能设计出与自己公司实际相匹配、满足公司战略需求的薪资结构。 3E薪资设计课程学完后,许多学员反映这个办法简单实用,轻松解决了他们平常在企业里最头疼的薪资设计问题。但张还嫌这个方法不够简单,因为这15步得用到复杂的Excel操作来设计薪资曲线和结构,对于Excel还不怎么熟练的学员来说,的确还有些麻烦。于是他又专门组织软件人员开发了一个“3E薪资设计系统”,只要在每一个步骤输入企业的相关数据,并调整相应的参数,就能产生较好地满足于三种均衡性的薪资结构体系。这下连Excel也不用怎么懂了,真正使薪资设计“傻瓜化”了!目前,张的“3E薪资设计系统”已经被国内数百家知名企业购买和使用,市场反应良好。 薪资的公平性与激励性 在企业里,薪资往往会成为员工抱怨最多的对象,这也令很多老板和HR经理大伤脑筋,有的企业甚至还出现“拿得少抱怨,拿得多也抱怨”的奇怪现象。张守春认为,员工产生抱怨不一定是因为激励不够,而是因为不公,即我们常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如果外部均衡性没有做好,工资低于市场水平,肯定有抱怨;如果内部均衡性没有做好,不重要的岗位和重要的岗位拿得一样多,也会产生抱怨;个体均衡性没有做好,同一岗位上的人,干好干坏一样对待,这样也会产生抱怨。”张这样阐述均衡性与产生抱怨之间的关系。 张认为,薪酬首先要着眼于公平,其次才是激励;先有公平,后有激励。薪酬的首要使命是做好三方面的均衡性,以减小抱怨。而它的激励作用有两处:一是调薪,二是奖金。“目前很多企业都知道要把调薪和发奖金同业绩挂起钩来,但是有些企业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容易挂错了钩,这种情况表现在:第一,调薪和奖金不是和个人业绩挂钩,而是和企业业绩挂钩,企业业绩好了,大家都涨工资、发奖金;企业业绩不好,大家都不发奖金甚至还要扣工资。”张指出,这实际上是一个误区,企业效益不好,照样可以调薪,“把绩效考核中该罚的那一部分钱拿出来奖励优秀员工,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情况下,同样可以达到激励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企业不善于把个人业绩搞清楚,只注重企业的效益,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个人绩效考核体系。”张提出了一个让人耳目一新的激励思维,把调薪的激励效果用到最佳。 调薪、奖金与业绩挂错钩的另一种表现是——挂钩的算法比较笨拙和感性,员工对计算方法不了解、不理解,不清楚企业这套游戏规则,他只知道自己涨了多少工资,发了多少奖金,但不清楚为什么涨和发,这也就谈不上激励了。对员工来说,拿到钱顶多只是一个事后的意外惊喜而已。造成这种激励效果不佳的原因在于这套薪酬制度设计过于复杂,事先也没有员工的参与,不利于沟通,员工自然也就不容易搞清楚,拿了钱也懒得去问为什么了。 【职业人生篇】 人生的两个拐点 如果将张守春的职业发展历程绘制成一张线路图,两个明显的拐点就会清晰地呈现在这张图上——一个是他出国留学,另一个是他辞去知名企业HR总监的职位成为一名职业培训师。 第一个拐点出现在1997年。那时候他大学毕业后,已在联合利华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两年多时间。正当他在外籍上司的指点下,饶有兴趣地学习跨国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两个严重的打击开启了他对职业和人生的反思——父亲患上肝病,女友出国留学。面对着突如其来的一切,张感到了空前的无助。以他当时的实力和经济状况,显然难以挽狂澜于既倒。也就是在那时候,他的心中涌动出对卓越人生从未有过的强烈渴望和追求。 他在一篇散文中这样描述他在那段日子里的感受: 我没有高薪给家人足够的支持,也没有能力挽回女友离去的事实。在这样的境况下,我竟然日日呆在南方的厂房里每天给主管制作新员工卡。抬起眼睛,看见南方的天空不阴不晴,风也不多,鸟声也是凄清。中国虽大,似乎我的方寸已乱,竟然没有一处平静的角落可以安排我的惆怅。于是我辞了工作,去清华北门以外的农民房内读英语。冬季没有暖气,哈着寒气,望着天花板,吸一吸烟天就亮了。 这段青涩的文字记录了张当时凄凉、无奈而又彷徨的心情,以及一段艰苦的岁月。 一年以后,张收到了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录取通知书,有幸得以进入这家以人力资源专业著称的学府攻读硕士学位。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又幸运地获得了进入朗讯总部工作的机会,全面学习和掌握了世界一流的IT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方法。不久,他还负责起朗讯的薪酬项目,对薪酬管理进行了深入地探究。这段经历为他后来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及专职培训,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 第二个拐点出现在2003年。这一年初,张从华泰保险公司辞去高薪职位,正式加入职业培训师的行列。在作出这个抉择之前,他也经历过很多次犹豫,“毕竟在HR管理的岗位上干了那么多年,付出了很多辛勤努力,心里总是不舍。但是当我想到价值和兴趣这样的问题的时候,我的信念就会更加坚定。”张回忆起当初从企业辞职的情景,认为这一决定将自己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职业境界。 实际上,当张在回国前后经过多家知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经历后,就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拥有西方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良好教育背景和工作方法研究基础,以及多家知名企业人力资源高层管理经验,他认为自己已经具备一名培训师的硬件。加上他在国内接触过不少培训,发现很多培训师讲的课都是从国外简单移植过来的,品种比较单一。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培训,大都做得比较虚,比较抽象,培训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他觉得应该利用自己的专业学习背景及工作经验,去探索一种新的培训方法。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张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为了提升自己的授课技巧,张在一张张幻灯片前反复练习。他在家里放了一块大白板,他每天晚上的工作就是在白板前踱来踱去,或是在白板上写写画画,或是在白板前口若悬河,不断练习着自己的讲课思路和风格。他对自己的要求很高,希望自己的培训是一种生动、幽默风格。因为他听过无数次沉闷的课程,他不希望自己也成为那样的讲师。 张的第一次办班授课是在几个朋友的支持下完成的,一天的课程,招了13个学员,盈利一千块钱。回想起第一次办班授课的情形,张不禁笑了起来:“虽然不赚钱,但是大家都特别高兴。”他说,“刚开始授课当然有点紧张,感觉眼睛没法看学员,看了学员就无法思考,思考了就没法看学员;这其实是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的道理。现在我对自己的课程已经驾轻就熟,所以上课的时候,我只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和学员的交流上就可以了。”如果不是他的亲口描述,很难让人相信在讲坛上谈笑风生、收放自如的他还有过这些难堪的经历。 有了第一次的“破冰”后,在一群知己好友的支持下,张开始了他的第二次,第三次……随着他在培训班上露脸次数的增多,他的名声也通过学员渐渐传播开来,专业培训机构也开始给他打电话约课,而张守春的名字和他的“3E薪资设计”课程在业界也逐渐被人知晓了。 职业与生活的两张脸谱 在培训界,培训讲师出书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有些大牌的培训师让人将自己的讲课录音整理成文字,就有出版社抢着出版。但培训师出版历史小说就不多见了,张守春就是这样“不多见”的培训师,业界因此称他为“怪才”。 做培训与写小说是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两件事,张却能把它们揉合到一个人身上,这缘于他在工作与生活中拥有两张完全不同的“脸谱”。“就本质而言,我是一个内向性格的人,甚至有些封闭。我喜欢安静地去琢磨一些事情,比如搞研发,看书、写作。”张说,他的这种性格甚至让他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人力资源管理,因为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周旋于复杂人际关系之间,并不是他的特长,他从中也感受不到任何快乐。这也是他转行做培训的一个原因。 内向性格的张一站到培训课堂上,立刻展现出风趣幽默、潇洒自如的一面,他能像转换电视频道一样切换自己的“脸谱”,“因为我的专业功底非常厚实,讲的东西都是我深入研究的成果,再通过讲课技巧的训练,我当然能把培训做得生动而有趣。”张说,“我喜欢在讲课时穿插一些笑话,这样做一是为了调节气氛,因为薪酬设计本身就比较枯燥。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启发学员,我讲的笑话都是与课程相关的,绝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张的这种培训风格很受学员欢迎,传到他的朋友那里,朋友们都很不相信平日里古板的张还会讲笑话,玩幽默。 张从企业辞职做起培训师的最大收获,就是拥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自由空间。“做培训师虽然也不轻松,但毕竟不是天天出去讲课,也不用打卡上班,比在企业里工作自由多了。”张说,这正是他骨子里所追求的生活方式。有了自由空间,他就可以专心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比如研读历史就是他的一大爱好。尽管身处大都市,但张很少去酒吧、夜总会等娱乐场所消遣,也很少参加聚会,他的空闲时间几乎全部用在读书和思考上。 张对春秋战国历史非常感兴趣,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生动有趣、魅力四射的一段“黄金岁月”,那些沉寂在历史背景中的人物和故事都让他万分感动和迷恋。掩卷拍案之余,他萌生出以现代视角和现代语言来重新演绎这段历史的念头。于是他在讲课之余笔耕不辍,历时两年多时间,终于撰成《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等5本历史小说,并以“潇水”的笔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他在小说中以新颖的视角和鲜活的语言,生动地讲述着那个历史时代的人物和故事。比如《青铜时代的恐龙战争》一书是这样开头的: 当我们回到清冽的闪着青铜光泽的东周初年,回到清晨一样偶尔只听见清脆鸟鸣的文明初始,我们会看见2700年前,通往中原洛阳的大道上,经常有一个人坐着马车,风尘仆仆地赶路。黄河浩荡,山色参差。马车上的这个人,一身修长衣服闪烁着丝绸的柔光,晚霞映照着他灰长的胡子,下裳缀着晶莹的玉佩,随着车子的颠簸,玉佩击鸣撞响、清爽悦耳。他就是东周早期第一号强臣,大名鼎鼎的郑庄公…… 除了看书和写作,张唯一的爱好就是开车,而且喜欢开快车,跑长途。他有过开一宿车从北京到上海讲课的“疯狂”经历。他喜欢开车的原因,一是可以体验到速度,每一秒种都会有不同的风景扑入眼帘,这令他很兴奋; 二是开车可以不说话,私有空间感很强,驾驶着车,也驾驭着自己,穿行在滚滚的车流中,飞驰在宽阔的路面上,他会感叹:生命只有在旅途上才是最生动和亮丽的,所以他不会停歇,无论是做培训,还是写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