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HR经理人俱乐部 >> 案例集锦 >> 招聘选拔 >> 文章正文 | 今天是: |
波导:“广种薄收”的择才观 | ||||
作者:admin 文章来源:http://www.dghr.net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8/26 |
|
|||
8月底,沪市上市公司波导发布2002年中报,中报显示,波导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71.8%;利润同比增长102%。面对如此成绩,波导高层说:成功得益于波导的 “脑袋兵团”。 以“牺牲的办法”揽才 波导创立之初,凭借的是徐立华、隋波等创业者个人的聪明才智和不辞劳苦。当时,徐立华等四个平均年龄不到27岁的名校硕士研究生以技术入股吸引来投资创建了波导公司。 随着企业发展,管理层认识到,对于波导这样的高科技企业来说,人才是决定公司能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于是,波导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人才招聘行动。1998年初,波导在进军手机业前夕,在全国范围内高薪聘请百名硕士、博士,在当时的民营企业中第一个提出大规模招聘高端人才计划。 结果非常显著:波导目前的6000名员工,学历都在高中以上,而每5名具有大专学历的员工中就有1名博士或硕士。并且于2000年在国产手机企业里第一个建立了博士后流动站,波导如虎添翼。 波导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公司获取人才的渠道有两条: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外部引进方面,又主要集中于每年8月面向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每年12月左右面向本科毕业生的高校招募活动。 对于每年招收100多名本科以上的高素质人才,波导总经理徐立华说,人才界定比较困难,高学历不一定就是人才,所以,波导的办法是“广种薄收”,即必须有一个人才库的总量,然后希望其中有10%的人才脱颖而出,20%比较出色。也就是说,对于高学历的人,波导先假设其为人才,给予相应的高薪。如果进来以后,发现他的业绩表现并不好,再降低其工资水平。波导称之为“牺牲的办法”。 以宽松的环境留人 波导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说,波导之所以能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它有一些“硬”条件,包括一个好的产品、一定的美誉度、一个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个“软”环境——能令人奋发向上的好机制。 波导今年招聘的120多名新员工,已经在8月份开始上岗,他们多数是学理工科出身,懂通信技术。如何留住人才一直是各个企业的难题,波导作为民营企业,总部又地处宁波奉化一隅,难度比别的企业还大。 但波导的人才流失率出乎意料地低,这位负责人说,:“波导有宽松、有序的人才环境,让英雄有用武之地。知人善任,根据个人特长作相应的工作安排。个人目标与公司发展紧密结合。不论资排辈,能者上,庸者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而且,波导从来也不会在个人辞职等问题上设置障碍。” 能者授职、功者受禄”是波导的用人观。同样是博士,波导最高的月薪能达到1.5万元,平均水平也在六七千元以上,主要是职务与技能工资的差距。苑江红说,波导没有“论资排辈”的现象,业绩是考核的主要内容,你可以凭业绩争取高薪;而业绩又是通过制度来评定的,每个部门都有清楚的工作职务说明书,每个开发项目都有进度表,考核是明确的,谁也卡不了谁,因为制度摆在那里,“人管人是管不好的”。 物质、精神、情感三重并举 在波导公司的网站上,有这样一句话:“以情感人、物质精神同步激励,是波导人才观的保证。”在波导,收入最高的不是总经理,而是科技人才和管理人员。 在人才的引进和管理上,波导实行物质、精神、情感三重并举。苑江红说,物质激励即让员工生活无后顾之忧;精神激励即为有才能并作出贡献者,提供广阔的晋升空间;情感激励即实施’有限职工股权计划’,对做出重大贡献的员工,尤其是中高级技术开发人员、管理人员、营销人员,按照按劳分配的原则分配股份。 一系列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波导能够成长为今天国产手机的“老大”,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领先的人才观念和用人机制。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关于我们 | 入会章程 | 招商合作 | 法律声明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用户留言 | 管理登录 | |跨境菊桔韩妆公众号:jjhz98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