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心态 岗位成才
“皮衣之都”浙江海宁,每年因高级技工匮乏而流失的订单就达上百万元!
“技工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中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这“三多三少”反映的正是我国的“技工荒”实质是“高级技工荒”。企业缺乏“挑大梁”的高级技能人才,是“技工荒”最大的杀伤力所在。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和需求的日益多元化,表现为工作岗位需求的多样化。北京今年第二季度的劳动力市场上,就在45%的岗位空置的同时有25%的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与此同时,仅苏州高新区和工业园区每年就需要高级技能人才3万多人,但是整个苏州每年所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加起来只有5000人,缺口巨大。这种尖锐的人才结构矛盾,就是就业劳动力构成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异造成的。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升级,新产品新设备的不断引进和更新换代,企业对熟练掌握高精尖设备操作技术、具有技术革新和创造力的高级技能人才和技术工人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越来越大。每到求职时节,当不少大学毕业生为“毕业就待业”而犯愁时,许多技校学生却走俏就业市场,更有甚者,稀缺工种的技校生往往在毕业之前一年就已被企业高薪“预定”了。在多样的社会需求面前,“象牙塔”里走出来的高材生们往往学难致用,技不能及,正应了那句老话: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技艺。
岗位成才是制胜之本。一般来说,一个青年从进入技校学习到成长为高级技术人才,至少需要6—8年的时间。一个工人在技校毕业后必须接受再培训,才能在技术上获得巩固和提高,也才能跟上技术革新的步伐。能接受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固然是一种优势,更重要的是得通过实践练就和提升就业的本领。武钢集团的陈霞,是集团著名的“常胜将军”,每次技术竞赛都是状元;沈阳鼓风机集团的徐强,制造出了达到4级精度的大型齿轮,让德国专家钦佩不已……他们都没上过大学,都是普通工人,但他们却是企业里最耀眼的“明星”。他们在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用双手证明了自己是真正的人才。
无数青年技工成才的事实证明:调整好心态,努力掌握一门技术,有了一技之长,用踏踏实实的劳动在岗位建功立业,不仅是生存之道,也是成才之道、成功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