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HR知识库 | HR管理库 | 政策法规 | 案例集锦 | 企业管理 | 资格认证 | 经理人库 | 图片中心 | 下载中心 | HR·社区 | 
您现在的位置: HR经理人俱乐部 >> 新闻中心 >> 劳务资讯 >> 文章正文 今天是:
“两条腿”走路破解“技工荒”(冲击波)
作者:柳晓森 …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10/19    
          ★★★ 【字体:

“两条腿”走路破解“技工荒”(冲击波)

“中国制造”缺“人”造

  高技能人才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

  “长三角地区”有企业开出10万年薪却聘不到一位符合要求的高级技师。辽宁沈阳一个老牌国有企业负责人发出这样的感慨:“有的活儿我们厂子想接,也有设备能干,就是没人能干,我们缺的是‘人’啊!”

  从经济发达地区蔓延到制造业密集省份乃至全国的“技工荒”已经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瓶颈。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正在面临“中国制造”缺“人”造的困境。

  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更有甚者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技能人才严重“青黄不接”。我国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已经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要求。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工荒”愈演愈烈。

  “技工荒”的成因十分复杂。不少企业在改革过程中为“减员增效”宽出严进而造成了年龄断层;有的企业不愿花费时间和精力系统培训青年技工,造成他们技术提高缓慢;技能职称评定体系和与之配套的激励措施未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再加上许多青年认为当工人工作累、收入少、地位低,不愿学技术、当技工,更加剧了“技工荒”。

  “双证班”让理论与实践结合

  “青工技能振兴计划”已培养近36万人

  随着大学的扩招,职业教育日渐门庭冷落。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由1998年的1431万人减少为2001年的1164万人。相当一部分职业教育院校面临生源紧张、资金匮乏的困境。当前的职业教育改革,关键在明确办学目标,即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践型人才。沈阳工业大学和沈阳装备工程学校联合开设的“双证班”就走了一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的新路。“双证班”满足了两部分人的需求:一是各企业的优秀青年技工,有实践经验缺理论知识,在此接受成人教育,并取得相应学历证书;二是高校大学生,有理论知识缺乏实践经验,在此接受技能实训,学习实际操作能力并取得高级工证书。这样将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结合起来,顺应了市场对人才的实际要求。

  “技术更新日新月异,仅仅依靠学校里学的基础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夺得第二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网络管理冠军的范志刚就是以此为指导坚持自学成才的。当前,不少企业已经认识到培养青年技工的重要性,在帮助青工熟练掌握岗位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同时,积极开展新知识、新技能培训。大庆石化总厂就成功地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培训,有效解决了工学矛盾,扩大了培训参与面。

  为加强对青年技工的培养力度,共青团中央联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4个部委于2004年在全国启动了“青工技能振兴计划”。截至去年年底,已培养青年高级工313939名、青年技师40422名、青年高级技师5392名。

  职业技能鉴定与时俱进

  深圳高级技师月收入比硕士高千余元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内,技术工人的级别划分和收入不靠技术技能判断,而是用资历、年龄、身份等做限制,“论资排辈”使青年技术工人即使成为技术骨干也难以获得相应的报酬,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如今,已有不少企业依托自身和社会职业技能鉴定机构,定期组织主要面向青年的职业技能鉴定活动,满足青工认证、提升技术等级的愿望和要求。去年,上海在宝钢集团、江南造船集团等企业试点“技术创新里程积分制”,综合考核专利、技术、论文、操作等项目,量化评定指标。洛阳石油化工总厂也用“分”做衡量,培训、竞赛、成果学分综合汇总后,凡达到相应学分的技工,即可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学分同时作为竞争上岗、技术晋级和荣誉评定的主要依据,大大提高了青年工人学习技术、提高技能的热情。

  前些年,在不少人眼中,“行行出状元”不敌“唯有读书高”。每年的高考,仍是一派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景象,而工厂的招工现场却门可罗雀。年轻人不愿当技工可以说是造成“技工荒”的主要原因。当前,我国不少企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技术改造,工人不再是靠体力和简单技术吃饭了。车工必须具有熟练操作大型数控车床的能力;铣工为操作进口铣床要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维修电工不再仰仗钳子、扳手,而是需要用软件检测、用电脑编程解决技术问题……工人工作的技术含量提高了,工资待遇也有了普遍改善。在一些地方,锻工、铣工、钻头工等稀缺工种的工资增幅达40%以上。据2006年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显示,深圳的高级技师平均月收入达6234元,比硕士以上学历者还高出1766元。对工人的刻板印象在这些事实面前怎能不改变?

  “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技术过硬,企业就离不开你,那你就是有价值的!”这是一位老技工师傅勉励他徒弟的话,展现了正确的人才观。不管是“蓝领”还是“白领”,只要能够为社会创造价值、做出贡献,就是不可或缺的人才,就能够实现人生价值。

  专家指出,我国的“技工荒”现象还将伴随工业化进程而长期存在,目前的技术人才缺口弥合难度较大。其中,职业教育、社会评价等问题依然是引发“技工荒”的主要原因。破解“技工荒”需要做的很多,发展技术教育、加强对技工的终身培养是促进青年技工早日成长成才的基础;制订相应的技工级别鉴定标准、提高技工薪酬、改善社会价值评价体系是激励青年技工努力钻研技术技能、引导青年多样化择业的关键手段。两方面共同构成破解“技工荒”的基础,需要“两条腿”走路,密切配合,缺一不可。

编辑:(ane)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HR·经理人俱乐部